学院要闻

【教师风采】詹蓉:从“讲述世界”到“建言家乡”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发布时间:2025-10-22
发作者:本站
发浏览次数: 32

新闻网讯(高级记者 唐欣)2025年教师节,一份来自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的获奖喜讯,为我校外语学部詹蓉老师的节日增添了特别的喜悦。在全国近2000份课程的激烈角逐中,她的课程思政案例专项赛作品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在詹蓉老师的教学设计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名著《草原日出》成为思政教育的绝佳载体。小说讲述了一个满怀主宰感的少年,在非洲草原的日出时分射杀小公鹿后,目睹雄鹿被鬣狗群残酷啃食的痛苦过程。深受震撼的少年最终开枪结束了雄鹿的生命,真正理解了死亡的沉重与生命循环的残酷。

本次获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UbD(逆向设计)模式。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备课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明确“学生最终要学会什么”这一终极目标,进而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最后才规划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内容,从而避免课堂热热闹闹却收获寥寥的“盲目教学”。基于这一思路,詹蓉创造性地设计了“用英文拟定家乡生态可持续发展计划”的最终任务。她阐释初衷:“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运用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树立更清晰的生态意识,激发用实际行动守护自然生态的责任感。”这一设计将语言学习从纸面延伸至现实,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长的土地,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建言献策。

 

荣誉的背后,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詹蓉特别感谢外语学部浓厚的教研氛围和团队支持:“学部定期开展思政教学研讨,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座谈,确保思政元素与语言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她动情地回忆,宋红波主任和冯新艳主任曾仔细帮她修改项目申报书,提供了创设课程思政资源库、紧跟时事热点等宝贵建议。这些支持启发了她的教学灵感,例如在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她引入新疆“海鲜陆养”的实例:“新疆本来没有海,但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海鲜养殖,这正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规律发展文明的方式。”

“她们能记得这些嘱托,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欣慰。”目前在爱尔兰工作的18级学生和正在读研的20级学生回校看望詹蓉时提到,一直记得她在《教学法》课上说过的话:“如果你在学生时代曾淋过雨,要记得给你的学生撑伞。这不是圣母心,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疗愈和救赎。”在詹蓉看来,教育的影响并非总是戏剧性的瞬间顿悟,更多是日积月累的温情传递。这份“撑伞”的信念,也源自她自己的求学经历:“我的基础英语老师对我影响至深。她是位学识渊博、优雅美丽、自信开朗的老师,我能感受到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大学时我喜欢用英文写作,她说看我写的文章都看哭了,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

面向未来,詹蓉计划将思政教学与数字化相结合,利用AI、在线平台等手段,让思政教学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实现全方位的“润物无声”。在她看来,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核心正是“语言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每一堂课都能撬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内驱力,从知识本位走向智慧本位。

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特别增设“课程思政案例专项赛”,这是一项面向全国本科高校英语教师的个人赛事。大赛以“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为核心赛题,鼓励教师基于外研社高等英语教材或《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设计并提交完整单元的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展示如何将思政育人有机融入外语教学,旨在通过交流优秀实践,全面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深入性、创新性与有效性,助力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