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柯晓悦)在经济与管理学部的教学楼里,崔曲老师的名字总与“温暖”这两个词紧密相连。自2008年踏上讲台,十六载春秋流转,她始终站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课堂一线,成为学生口中“懂会计,更懂我们”的引路人。2024年,被评为“优秀课堂教师”,对她而言,这不是终点,而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最生动的注解——就像她常说的:“一堂好课,从来不只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把课堂握在手里,更把学生放在心上
“有的班级活跃,适合头脑风暴;有的班级内敛,需要多些一对一引导。”崔曲说,就像处理不同企业的财报,得先摸清“会计主体”的特性,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固定模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一刀切”的标准,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对于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甚至因挂科而陷入自我怀疑的学生,她从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扮演“信心重建师”的角色。她会主动与学生谈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适合他们的任务,如课前的复习、预习以及课后的练习等。而对于目标明确、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学生,崔曲则扮演着“领航员”的角色,为他们提供拓展的空间,推荐他们额外完成一些相关的功课。
2022级会计学3班的陈婧雯提到:“崔老师像一朵向日葵,总是带着光芒,并能传递给身边的人。”那时陈婧雯总一头扎进各种活动和比赛里,既舍不得那些锻炼的机会,又怕专业课被落下,心情焦急。崔老师在课外的闲聊中察觉到了她的紧张,没有批评,反而鼓励她:“年轻就应该多尝试。”并指导她如何分配时间。后来崔老师不再带她的课,可在校园里碰见,崔老师永远是先笑着招手的那个。“最近在忙啥?”“专业课跟得上不?”那些话像向日葵的花盘,晒得她的心里暖洋洋的。
让课本知识“落地”:从例题到实践的桥梁
面对“会计会被AI取代”的话题,崔曲保持好奇和探究。她认为,过硬的专业实力是应对AI时代挑战的底气。在备课整理会计案例时,她借助AI快速筛选数据,但不会直接采用。她会花时间逐一核对验证每组AI生成的财报数据,发现AI提供的数据有时存在偏差或结论需进一步推敲。这种经历让她明确,AI作为工具提供的信息不能全盘照抄,要辨析求证,这正是崔曲老师专业素养的体现。
“会计学的核心从不是简单计算,而是理解数字背后的业务逻辑。”崔曲表示。她常提醒学生将教材例题与实操环境对照。成本数据在教材中以“元”为单位,在企业财报中却常以“万元”计,这种差距是她引导学生跳出书本的切入点。她强调专业学习与真实场景结合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下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参加实习实践,深入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差异。这种体验能帮助他们建立对职业的具体认知。
在她的引导下,实践不再是课堂的附属,而是让知识扎根、让能力生长的土壤,为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搭建起坚实的桥梁。
过程里的积淀,胜过终点的答案
“与其纠结方向,不如先动起来。”学生常纠结于考研与考公,看着身边人行动,自己既怕落后又担心能力不足,愈发焦虑。崔曲老师能敏锐捕捉到这种情绪,但从不急于给学生答案,更在意他们的选择状态。2021级会计学1班的秦雨涵回忆:大三下学期,很多同学已确定方向,她却陷入纠结,常电话咨询崔老师:“我担心考研没耐心,考公竞争大,找工作实习经历又不足……”说着说着就叹气,觉得想法杂乱。
崔老师总是耐心听她讲完再开口:“企业需要会计人才,不仅专业扎实,还要会数据分析、跨部门协作。你若直接就业,应关注注重培养新人实践能力的企业。当然,想考研也不用怕晚,想清楚再准备。”在一次次通话中,崔老师像剥洋葱一样帮她梳理内心需求,指出优势,分析挑战。直到秦雨涵说出“老师,我想先去工作”,崔老师鼓励:“只要认真想过的选择,就值得全力以赴。”
她擅长发现学生被忽视的闪光点。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太多人忙于追赶外界标准,却忽略了自己的光芒。16年教学生涯中,她用心经营与学生的情谊,手机存着许多学生的联系方式,无论课上的知识疑惑,还是生活中的烦恼、成长的困惑,她都给予温暖回应和真诚建议。
崔曲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