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前,学生提前占满前排座位、书本上满满当当记着的笔记、学生之间热火朝天的讨论……在红安校区的一间教室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亚雯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火”起来了。
图为学生上午放学时特意使用书本为下午的课程占座
本次课程,张亚雯通过问题式教学,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何袁世凯可以窃取孙中山的革命成果。结合相关史实,对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剖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节课重难点明确,节奏适中,学生课堂互动性较强。课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主任王颂进行了点评:课程完整度较高,并能通过大量史实资料的呈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与思考方式,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及爱国主义思想。
一段史实的描述、一个理论的剖析、一首诗词的展现,让张亚雯的思政课堂充满了感染力。“张老师的课幽默、细腻,把枯燥乏味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张老师用她搜集到的许多的历史资料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高中时无法理解的历史事件,并且让枯燥的知识陈述变得有理有据更容易理解了!”学生们纷纷给予高度评价。
张亚雯说,思政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而思政课教师正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思政课应该从“枯燥晦涩,说教式灌输”向“有趣且干货十足”转变,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同时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结合社会生活进行现场教学。我院拥有绝佳的红色资源,可以更加方便地拓宽思政课教学“半径”,强化实践教学和实景体验,带领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努力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场”,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张亚雯 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