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我们能进国赛啦。”近日,我院艺术与设计学部由教师钱宇、王继指导,学生高雨晨、左鑫、张凯然、胡歆宇、陈哲、吴赛雅、王子怡、万欣雨组成的团队申报的作品《百姓日用即道——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发展路径研究》斩获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挺进国赛,得知获奖,团队成员感到十分惊喜。
一个好的选题能确定未来的比赛方向,“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团队的选题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火爆。团队成员高雨晨说:“博物馆文创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能够融合现代人喜欢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更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们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现状,发现了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瓶颈,同时以此作为课题进行创作。而后基于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多维开发策略,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以当前文创产品市场背景下,来从产品的材料、外观、包装、市场定位等方面改善博物馆文创产品日用化的瓶颈,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实现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双向赋能,推动未来博物馆文化事业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这就好像是一个游戏,一路上会有许多关卡,只要我们能通过,我们就能成功。”队长高雨晨经常以此鼓励队员。校赛期间,团队通常一周开2至3次组内小会,会上各自认领自己的工作,在做完自己的工作后,一些队员也会在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网站上学习其他学姐学长的优秀作品和国奖团队的经验分析,并且分享在组内,供大家一起对课题进行不断地研究、完善。此外,团队也参与了许多学院组织的专家讲座,帮助团队获取资源,开阔眼界。2022年冬天,由于天气寒冷,大部分队员感染了重感冒,团队没有机会去做充足的实地调研考察,并且英语四六级考试、期末考试频频与团队的研讨时间“撞车”。但这并不能阻止她们向自己发起挑战。大家白天时间不统一,那就晚上做项目,熬夜成为常态,队员们基本上连吃饭都是在实验室里。团队和指导老师的交流也很频繁。高雨晨说:“团队的两位指导老师很有负责心,在每个阶段都会给予我们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有时候团队遇到了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会在深夜打电话给指导老师,老师也会很耐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就这样,团队每个人相互扶持,共同努力通过了校赛。为将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团队通过校赛后,由于之前没有做充足的实地考察,团队通过自费的方式实地走访了湖北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全国各地的多家博物馆进行了深入调研,从而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再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进行分类和归纳,找出文创产品日用化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在展品的准备中,团队从小的手链、扇子到大的抱枕、椅子等等都有准备。可是困难永远都是存在的,2023年5月准备省赛决赛时,又因为流行感冒,大部分队员在布展答辩的一周里,整个团队都非常疲惫,以至于在终审答辩的前一天部分队员还在依靠着吃药打点滴支撑。但是团队没有一个人抱怨喊累,为了展示作品,为了有意义的研究,为了不辞辛苦的指导老师,也是为了这一段时间的努力,甚至到比赛前十分钟,大家还在对汇报内容进行精进和改善,尽力把成果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据高雨晨回顾比赛的各个阶段,校赛期间,绞尽脑汁地去定选题,问卷调查也是屡屡碰壁,经常整理学术资料到深夜。到比赛后半部分,没有时间进行实地调研,就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指导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团队也没有抱怨,而是立刻行动。作品就是通过团队每个人互相鼓励扶持完成的。虽然挑战之旅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后续团队会去按照在答辩中评委老师给的建议,然后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再去分工,修改,继续去完善作品。
此次比赛的成功之处在于,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同时,在团队合作中,也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展现了我院学子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这次比赛的成功,也为选手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艺术与设计学部参赛团队制作的计划书从全省109所高校的1276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实习记者盛鑫涛)